美洲日不落 第四十四章 鲜卑:北海

作者:道士仗剑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17 08:42:39

夏季的北海,波涛荡漾,处处都是“生机”,当然,对于那些渔民来说,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而在北海的西南侧,有一个专门收购鱼子的工厂,这家工场的面积不算太大,是整个山城几十家鱼子酱工厂其中之一。

北海鱼子酱,或者说是山城鱼子酱,在如今的汉国,还是远东,都是很有名,每年出口高达六百万华元,算是整个山城,最大的支柱产业。

要知道整个山城一年的产值也才两千四百万,一个鱼子酱占了四分之一,就可以知道其中的产业有多大。

虽然这个所谓的鱼子酱产业,在汉国众多企业中,都属于不入流的水平,但在人口规模也不过四十万人的山城,却是不折不扣的“明星”产业,是当地人的饭碗。

在如今的汉国,北海鱼子酱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良的口感,一直占据鱼子酱领域的高端市场。

甚至因为地理相近的原因,当地的鱼子酱还能够卖到相邻的朝鲜,甚至走私到清国市场。

不要以为清国敌视汉国,就不买汉国的产品,恰恰相反,汉国在远东的第一大出口国,事实上不是日本,而是真正具有“血脉”联系的大清国。

就像清国一个叫南秋北的地方文人在自己的南方游记中所写:

“行至广州,街市所贩洋货,尤以美洲货为先,何为美洲货,汉货也,朝廷严令汉货入境,然,地方上置若罔闻,漠然视之-——”

“后受友人,入广州满城,满城中,大小商铺,皆是以汉货为主,问商家,可为汉国货,商贩目光躲闪,后言:此美洲货,美洲大,有美利坚国,非汉货!!”

“满城驻防将军邀请晚宴,府内多是西洋奇货,有自鸣钟,西式彩画,又有小儿所骑自行车,将军夫人更戴汉国手表-——廊下所抽之烟,皆是汉国香烟——”

“随座师跑地方督抚十数,尽是汉货,虽以美洲货遮掩,但可见汉货入侵之凶蛮!!”

这篇小记虽然后来在出版的时候被南秋北删减,但未删减版依旧通过朋友之手,私下流传。

从这就可以看出汉国货在清国的吸引力,哪怕是那些自称“奴才”八旗,也是嘴上说要效忠大清,背后依然以用汉货为荣。

事实上,汉国货在神州流通,不是什么常事,而是自从汉国工业崛起后,就有的事情。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文化相同,以往神州各地不是没有西洋产品,但为什么都占不了主流,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

文化的隔阂,是双方最大的差距,汉国货上面都有汉字,稍微复杂一点,都有汉字说明书,甚至就连如今在神州卖到的最好的“汉火”,其实本质上都是文化,一个大大的“火”字,再傻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到底是什么,更不用说是其他产品。【汉火其实就是火柴,也就是后来洋火的平替,价格低廉,份量足,很适合神州地区】

而如果再加上移民汉国,托人从汉国往家乡寄的“特产”,那就让汉货的影响力更大了。

【因为汉国的需求,神州很多地方,都有那种专门押送汉国货和洋货的马帮,专门负责把汉国人寄回来的东西运到家,最早因为价格较高,汉国很多人都是托同乡携带,后来随着规模扩大,以及汉国的有效干预,竟然通过商路发展出一个遍布神州南方数省的快递业务,因为有当地大人物参股,以及地方老虎分润,倒是发展的很红火】

而北海鱼子酱,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渠道,进入的清国市场。

山城最大的产业,其实不是鱼子酱这种“高端”货,更多都还是以采矿为主的加工业。

整个北海地区矿产丰富,大大小小,适宜开发的矿产有很多,也因为这样,在整个大北海地区,也被叫做矿区,山城也被称为“矿城”。

整个北海地区,用鲜卑都督赵龙胜的话讲就是:

“此地有山,有地,更有数不尽的矿产,唯一的麻烦就是基础设施太落后,天气太冷!!”

是的,虽然从整个鲜卑地区的角度上看,北海地区算是比较“温暖”的区域,但是因为地理的原因,哪怕再暖,也不可能暖到哪里去,所谓的暖,只不过是和勘察加,鲜卑内陆相比罢了,冬天来了,有时候甚至连北海也有一部分要结冰。

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再困难,还能有勘察家,有楚科奇困难??

再加上其他地方的“不中用”,北海地区就成了鲜卑发展的核心,甚至是核心中的核心。

…………

哒哒哒!!

机器轰鸣的声音传来,吊机将一块捆绑着粗绳的“不平整”,巨大石块,吊了起来。

周围围着一群当地的土人,他们正在“跪地祈祷”,大力神的伟大,以及“汉人”的神奇。

而在另一侧,一群朝鲜劳工正拿着铁锹杵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这个“稀松平常”的小事。

轰!!

巨石被扔到了固定好的废石区,刚刚堵住山口的巨石被挪开后,几名爆破队成员,拿着炸药管和引线,准备继续爆破剩下的路段。

“一二三!!”

“起爆!!”

随着爆破队长的一声令下,一道好似“开天”般的巨响在山口响起,又是一阵“哗啦啦”的声响传来,响了约莫几分钟才停止。

对面的土人看到这一幕,更加兴奋的吟唱起大力神之歌。

几十名朝鲜劳工,钻进山口,拿着斑驳的铁锹,一遍遍的将石块泥土铲了出来。

过了大概有二十多分钟,一束从对面射过来的光线与另一头相连,光线的碰撞“不易察觉”。

但也宣告着第一零六号山洞爆破的成功,接下来就是填充以及固定,乃至对山洞的“装修”了。

戴着铁盔的邵阿超,穿着通体全黑的工服,走在工地上,路过的日朝劳工,都会喊他一句:

“邵工!!”

而邵阿超通常都会点点头,表示回应。

“砰砰!!”

“进来……”

当邵阿超拿着施工图进来的时候,工程队的罗老板还在和一名鲜卑当地官员交谈“施工”。

邵阿超很知趣的坐在一旁的沙发上,不时能够听到“价钱”“时间”,以及最后的“客气”。

而当人走后,邵阿超才拿着那份施工图到了罗老板的面前,详细都介绍他连夜赶制的施工图。

“您看,按照上面的要求,我们最少要向前再修五十公里,这五十公里,如果选择在这一块绕路,完全可以省去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资金……”

“甚至我们还可以……”

邵阿超不断的对罗老板讲述他的“省钱”计划,讲的滔滔不绝。

而罗老板则是“恩”了一声,就把那份计划丢到了一边,直接就是一句:

“路绕了,咱们的工程款,是不是也要退了??”

“老板,这……”

“行了,你还是把那些道路设计,以及桥梁的那些弄好,至于说绕不绕路,这和你没有关系……”

当邵阿超“失落”的走出办公室的时候,看了看卷着乌云的天空,失落的问了一句:

“朝廷的钱,就这么好用??”

随后便继续忙活那些“边边角角”的事了,毕竟他也是要吃饭的。

………………………………………

山城,一座在整个汉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当然,这里指的是面积,而不是人口。

因为按照目前山城的人口统计,全城人口大概是十二万三千五百人,哪怕算上流动人口,也不超过十六万人,在如今的汉国,算是一座中等级别的城市。

而与人口不相匹配的就是面积,整个山城,占地面积超过四百平方公里而目前汉国西京的主城区,也才二百平方公里左右。

要知道西京可是有百万人口,山城才多少!!

之所以面积会这么大,主要原因就是防御。

整个山城从一开始的设计目的,就是抱着鲜卑前线碉堡沦陷,或者战争爆发,需要运兵屯粮而设计的。

山城外围是大片互相联通的碉堡,暗哨,以上层运兵道,乃至下层的运兵道。

甚至还有单独的粮道,可谓十分“丰富”。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火力点,这些火力点,大部分处于俯视的位置,方便打击外围开阔地带的敌军。

在某些地区,还设立相互抵角的射击角,形成特殊的三角火力。

从外城的布局看,这哪里是城防,根本就是一座巨大的要塞。

而内城又分为几个区域,除了中间的大街,乃至商业区,左边的是居民区,右边则是办公的地方。

说是办公,实际就是一个大号的仓库,里面储存了大量武器弹药,以及粮食,冻肉。

一切的一切都更像一座巨大的兵库,粮库,而不是办公的地点。

整个山城,就像一座充满军事风格的城市,甚至在修建之初,就连居民区,都要进行军事化改造,只不过后来被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也很简单,你愿意住兵营,自己家当炮塔吗??

哪怕是如此,山城也是汉国有史以来修的最“变态”的一座城市,甚至就连汉美边境的寿春都没有这样疯狂。

毕竟汉美两国边境绵延上千里,中间都有一块开阔地带,在哪打不是打,不一定非要在寿春死磕。

但是山城,或者说北海地区就不一样了,这里人烟稀少,远离汉国的主要核心区域,再加上地处鲜卑地区最适宜是少数区域,有耕地,有粮食,甚至可以搞重工业,天生就是重镇。

(后世伊尔库兹克地区,也是整个俄国远东,工业最好的地区)

这样的重镇,一旦打起仗来,就是“众矢之的”,是战场的核心。

甚至就连周边地区发生战争,都需要靠着北海道财力物力,甚至是人力去救援,此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也是因为北海地区的需要性,在去年底,鲜卑都督府上报内阁,请求设立北海行署,统领整个北海地区。

目前这个北海行署已经被内阁审议通过,最近刚刚在山城设立。

整个北海行署,主要是负责北海地区的发展以及物资的调配,甚至包括一部分民事权利。

其成立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将鲜卑都督府从繁杂的北海事物中脱离出来,用于鲜卑的其他地方。

…………

一栋刚刚立起没一个月的大楼上,挂着“北海行署”的招牌,过路的行人路过的时候,都要抬头看上几眼。

而在这栋四层大楼的内部,其实也没有外面的那些人想象的那么忙,毕竟北海行署最近管理的很多内容,就是和基建有关。

而基建工程,除了招标,以及审核图纸时期比较忙,多数时候,都是在“开会”中度过。

虽然这种开会文化,在汉国遭到很多人抨击,诸如“怠政”“浪费时间”等不好听的词,都和开会相连。

但这就是“秩序”的一部分,哪怕是号称高效的调查局,日常也是要开会的。

而今天,恰恰又是开会的日子。

“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吸取当初建城的教训,将整个北海地区重新划分,目前这种华蛮杂居的日子,一定要结束!!”

会上,负责民事的官员,大谈他对目前北海地区“民事”的反感。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著!!

目前整个北海地区,因为那些土著部落,经常会出现一种文明和野蛮并存的感觉。

甚至在修路的时候,还会有当地土著部落出来阻止,美其名曰“神灵”!!

对于当地土著的“迷信”,北海行署内部有不少人是十分反感的,如此,有关华土分离的政策就被提了出来。

对于这样的情况,实际就连北海行署的署长高占长也是很“烦躁”的。

毕竟上面给的命令,是安抚土著,教化为主,这要是分离了,到时候打起仗来,还能用这些土人吗??

所以对于会上那些“反对声”,他就说了一句:

“土著,虽有顽疾,但毕竟也算我大汉治下之民,还是要以抚为上,用强,恐失人心!!”

对于这种近乎“和稀泥”的说法,底下的人自然不同意,如此,新的一轮争论顿起。

高占长看着“不可开交”的两派人,叹了口气。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也只能以一句“奏请都督大人”,结束了这场没有任何“结果”的会议。

回到办公室,高长兴想起刚刚所发生的事情,脸色瞬间“垮”了下来。

这样的事情,他已经遇到了几次了,但终究很难完全解决。

本地土著因为渔猎习俗,很多都是山林野人,想要教化,怕是艰难。

虽然已经组织人手去“教授”他们耕种,但毕竟需要时间,再加上当地部落多居住在深山老林,那就更加大了双方的隔阂。

当初俄国人在此地,也只是筑城,根本没有深入内陆的想法。

但是汉国不同,汉国的统治模式和俄国人那种近乎“殖民地”的粗矿统治大相径庭。

在汉国的战略中,鲜卑地区,是未来干涉亚欧大陆最重要的抓手,其地位,甚至比兰芳还高,要不然也不会设立都督,而不是兰芳那样的总督。

但是此地又十分复杂,寒冷的天气,广阔的面积,以及“茹毛饮血”的生活,锻炼出了数十上百个土著民族。

想很快同化这些遍布各地的土著,谈何容易。

而如今,刚刚开始没几年,华土矛盾就已经凸现。

高长占没有办法,也只能写了份公文向都督府求助。

而都督府那边倒是有一个计划,只不过这种事情太大,他们做不了主,最后也只能打回汉国本土。

………

刘鹏如往常一样批阅的各地送来的奏折,当翻到有关鲜卑地区的奏折的时候,他都会多看几眼,今天也不例外。

哗啦!!

一份奏折在刘鹏的大手上摊开,露出了工整的文字:

“北海行署报,土人蛮荒,不通教化,华土杂处,以生嫌隙……”

“故臣恳请将鲜卑土著,悉数转为军户,分土置地,习汉文,历代为兵,当地部落头人可加封土爵,以安其心……”

“土军若立,一可充实兵员,二可缓解矛盾,三可分化当地部族族老统治,假以时日,十数年后,鲜卑之地,可提数十万军,入西西伯利亚,直抵中亚!!”

看着手中赵龙胜写的有关将鲜卑土著通通化为军户,给部落头人封爵削权的做法,刘鹏望了很久,最后在下方“画”了个“准”。

而当刘鹏允许的旨意来到鲜卑后,鲜卑都督府和北海行署,也就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军。

一时间,整个鲜卑地,二百万土著,都被在官方层面打上了“军户”的标签,哪怕是那些躲在“深山老林”的土人,也被冠以“土兵”的称呼。

而对于那些部落族长,族老们来说,一顶所谓的鲜卑公士的帽子,从天而降,扣在了他们头上。

然后再他们的“欢迎”下,失去了权利。

至于有没有“流血”,那就不知道了,最起码鲜卑的历史中记载的都是“欢天喜地”“以迎圣恩”“皇恩浩荡”!!

月票,打赏,冲冲冲

(本章完)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