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 第683章 不夜城(上)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2 15:16:30

高洋所乘坐的马车开始移动了,离开了泰安,一路向南去任城,留下了无数的遐想和传说。

马车那宽厚的幕帘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此番东巡泰山,此番封禅“失败”,此番一病不起,都成为了齐国某个圈子里所津津乐道,又忐忑不安的话题。

而此时此刻,高伯逸身边跟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厮,穿着普通神策军士卒的军服,胸前还挂着一个老鼠的徽章。

他戴着头盔,低着头,乍一看,就会自动把此人从高伯逸身边略过。

这位就是高洋,一向不喜欢按常理出牌的皇帝。

“先生,前面就是瑕丘了。”

高伯逸不敢跟高洋行礼,只是平静的询问。

“瑕丘”作为一县的名称,始于战国末期,延续至北宋大观年间,其间共1366年,可谓是历史悠久。瑕丘县大概在济宁市兖州区范围。

在北齐时,瑕丘为兖州州治所,离任城很近。

不过随着东河泊司的总部设在任城,瑕丘与任城有一体化的趋势,人员流动日益频繁。

果不其然,大军离瑕丘还有二十里地,就看到泗水的支流洙水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船,而瑕丘就在河对岸。

本来,高洋这一路是可以坐船沿着汶水直接去任城的,不过高洋为了“高调”一点,所以特意让大军沿着河道走,顺便考察一下东河泊司的职能是否还有欠缺。

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队,可谓是刷新了高洋的三观。

两淮的海盐,首先是到了徐州彭城,随后北上中转到任城,然后再运到齐州历城的济河,再转到黄河。商路盘活以后,以盐为货币,进行交易,从扬州而来的商人,从幽州而来的商人,在任城这个地方囤货,取货,交易。

这样做有个好处,就是你买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运得走,不会跑冤枉路。而黄河泛滥的时候,周边也只有任城地势最高不会被水淹,所以后来被人叫做“济宁”。

听高伯逸讲解了这些优势之后,高洋也是若有所思。很久之后,他才叹息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兴。

晋阳是因为与西域的交易而富裕。后来这些西域的商人又辗转去了邺城,邺城也因此而繁荣起来。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