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求生实录 第1300章 励精图治(上)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2 15:16:30

位于邺南城边上的三台,已经被改为书院,号为“无名”,寓意就是书院并不需要名字,这只是一个学知识的地方而已。当学生走出书院,就跟这里的一切无关了。

书院里的老师,与其说是传道受业解惑,跟学生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师父”,倒不如说是后来朝代里常有的“西席”。

一句话概括:量大管饱!

不仅教师多,学生多,地方大,而且只接受走读,也就是说,到点上课,放学回家,非常“自由”。

学制短,不讲求师生关系,目的只是为了给社会输送相关人才。

书院门口被人放了一块巨石,上面用殷红的油漆写着:升官发财,莫入此门。

一般人都不得其意。

然而,哪怕是号称“量大管饱”的走读式教学,哪怕写着“劝退”的座右铭,也因为报名的人实在太多,而不得不设置各种考核。

有钱人看不上这里,有地位的世家不把它当回事,没钱没地位的人家,希望改变现状,首先就是要读书学习。于是这间“无名书院”,就成了很多人的起点。

一时间邺城乃至周边,到这里读书的人趋之若鹜,直接带动了邺城郊外的“租房”业务。嗯,这些“学社”,也是官府盖的,住进去一样要花钱,只是很少罢了。

在这间书院读书可以选择不交钱,然而读书之人的爹妈或者兄弟就得拼命的为朝廷服徭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到哪里都适用。

邺西城很多刚刚摆脱“奴籍”的六镇鲜卑子弟,在父母的督促下,来到这里读书,而他的父辈和兄弟,不少人就得从军,或者多服徭役,参与齐国的建设。

两年前的惨败,袍泽惨死在高伯逸刀下的那些仇恨,貌似渐渐在淡忘。

毕竟,人总要向前看,比起那些不共戴天,完全谈不到一起去的河北世家,高都督这厮……不,他老人家,简直可以算是圣人了。

还是家族的发展比较重要。

那些六镇子弟里面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进了“无名书院”,读书识字以后,将来的路要好走得多。

至于那块巨石上写着的话,不要当真,高都督这个人,平日里最喜欢正话反说。

……

“看到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在茁壮成长,我心甚慰啊。”

无名书院门口,高伯逸一身厚重的棉袄,他双手拢袖的感慨说道。

他身边站着的是李德林,而秘书郑敏敏,像是透明人一样,无声无息,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存在。

“主公太谦虚了,多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想上升却没有通道,主公给了他们一个向上的通道,史官们会记下这一笔,让主公名垂青史。”

李德林拱手对高伯逸行了一礼说道。

“某些人,就是不明白。这育人跟种地一样,要好好打理的,怎么能随便把人当草芥呢?哪怕是草,也是值钱的药草,可不能随便糟蹋。

将来齐国强大了,需要更多读书识字的人,这样国家才能发展。你把所有人都弄成了愚民,他们也创造不了多少价值的,唉。”

高伯逸摇头叹息道,瞥了一眼郑敏敏。这位秘书的脸红的掩盖不住,毕竟,觉得高伯逸办无名书院浪费时间精力的话,就是她最先说的。如今李德林的话,不亚于直接打脸。

“主公所言甚是,不过割韭菜这个词颇为不雅,应该说,是主公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而他们则是用自身来回馈主公,应该是这个道理。”

李德林不动声色的拍着马屁。对于高伯逸的“割韭菜”理论不以为然。

这年头,割韭菜已经是良心统治者了,要知道,传统做法都是敲骨吸髓,乃至生吞活剥的。那是要斩草除根的干活!韭菜割了毕竟还会长嘛。

“自从主公开了这所无名书院后,邺西城的治安好了不少,六镇鲜卑们也老实了很多,他们的子弟在这里读书,不亚于人质。谁敢闹,就是不把自家子弟当回事,主公这一招釜底抽薪,可谓是妙哉啊。”

李德林由衷钦佩的说道。

六镇的那些俘虏,当了两年的奴,现在脱了奴籍,反倒是不好管理了。从军是他们最好的出路,然而,从军的话,要么这些人出工不出力,要么,平时乖巧,关键时刻却是会直接给你一刀!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