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之外 5 解说双城之一

作者:明前雨后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3-03-05 06:35:03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鉴于有很多人说sina的blog不好打开

转到这里

===

《忽而今夏》最初在网上连载的时候,名字叫做《双城故事》。我比较喜欢原来的名字,两个原因:

第一,最初的构思来源于莫文蔚的那首同名歌曲,“千山万水沿路风景有多美,比不过在你身边徘徊”。所以想写这样的故事,有一些感情,一些人和事,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的,无论走的多远,看到了怎样广阔的新天地,都有一些无法磨灭永远缅怀的最初的美好记忆。所以有了相隔两地的故事,双城。

第二,就是我在文案中说的,每颗心都是一座城,双城的距离,比不过两颗心的距离。无论多么亲密的人,怎么样为对方着想,有时都会因为一丝细微的言语或行动上的误解或忽略而导致彼此之间的隔阂。空间的距离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

所以一直很喜欢那个平实的题目,双城故事。后来改成《忽而今夏》,并不是直接受了亦舒的影响,因为我很少看言情,印象中的是Gigi的那首歌,Suddenly, this summer。后来才发现,黄耀明有这首歌,师太更是早就写过这本书。虽然有人说这是化用1959年田纳西威廉斯的Suddenly, last summer。

如果早知道,我不会用这个名字。重名总是不好的。

最初连载的时候,是构思了一个花与四重奏系列,每一篇文章对应一种花,及弦乐四重奏中的一种乐器。《双城》作为这个系列中最后构思的一部,却是最早完成的,对应蒲公英和大提琴,所以基调就是比较平缓的,不如第一第二小提琴来的轻快。至于花与爱丽丝系列,是另一回事了。

因为决定写成“四重奏”系列,所以分卷的时候索性分成不同的乐章。第一乐章的名字很容易就决定了:如歌的行板。作曲家一般会标注乐曲的速度,传统上都是用意大利词,比如广板、行板、柔板、快板等等;而如歌的、不安的,这些是表情用语。

其中,“如歌的行板”这种组合格外优美诗意,有行云流水的缥缈感,所以常常见到以此为题的诗歌或文章,窃以为,最初这组意大利语的译者功不可没。

标题第二部分,回忆之前,来自汪峰的一首歌,很巧,因为写《忽而今夏》第二部,恰好用了这首歌名的另一半——《回忆之前,忘记之后》。

青青子衿,不多说了,曹操的《短歌行》,原诗与爱无关。

双城双城,这个想法来自于赌城拉斯维加斯的一家酒店——New York New York,当时就很喜欢,简短有力的重复,如同第五大道上步履匆匆。所以第三部分双城双城,也是想表达一种不安和急迫。

那么近,这么远,不多说了,这个名字似乎也是一首歌。

未完成,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就两个乐章,但相对也算完整,就好像有饭店就叫做“无名居”一样。写到这里,双城故事可以落下帷幕,未完成,即是最好的结局。

Unfinished,不结束的故事。

生活在继续。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