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林区有空间 第171章 出门

作者:我是沙发座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3-07-21 16:04:40

过完了冬至的几天后,就是腊月初一。

东北的童谣有云:“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很多老辈人都认为进入腊月就是年,要开始忙年了。

林野他们家这天吃完晚饭后,也做起了粘豆包。

现在这会儿的粘豆包皮一般都是用大黄米面糜子或糯米面做的,在里面加入熟的红小豆或者饭豆做的豆馅包在一起,然后放在大锅里铺了一层东西的帘子上蒸。

熟了以后的粘豆包金黄的颜色,看起来很是诱人。

再蘸着凉水把粘豆包一个一个的起出来。

放到室外零下三十多度的天然大冰箱中冷冻,用不了多久就冻得结结实实。

等到想吃的的时候用大锅蒸或者用油煎,软糯筋道怎么吃都行。

李慧慧吸吸鼻子,“这放了白糖的豆馅就是比糖精好吃!”

潘秀荣正团着圆滚滚的粘豆包,笑着说道,“那是肯定的了。也就现在条件好了,要搁从前哪能舍得啊。”

林野侧耳听着她们聊天的同时,手脚麻利的干着活。

不免也想起了小时候冬天去捡柴火回到家饿的够呛,直接拿着冻得梆硬的粘豆包啃着吃的事情,凉凉的还甜滋滋的。

见两人话赶话的又要朝着他不爱听的方向拐去,果断出声转移话题。

次日,上午9点多,骑着绿色加重自行车的邮递员出现在了店门外,给林野送来了一封来自京城的电报。

潘秀荣比林野还要关注户口的事,一看又要电话联系,连忙催促他赶紧去邮局。

林野一边戴着帽子围巾一边小声的开玩笑,“妈,这回你不心疼长途电话费了?”

潘秀荣瞪了他一眼,压低了声音说道,“那有啥好心疼的,要是真能帮忙给办成,再花多点钱我也愿意。”

林野垂眸,避开了她的视线,继续戴着棉手闷子。

其实他只坦白了一部分,关于几千块钱的事情只字未提。

不然勤俭持家会过惯了的母亲,能轻易的接受才怪。

林野再次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去了邮局打长途电话。

杜非凡在电话里说已经跟对调人达成了协议,接下来他们双方要做的第一步是向主管部门提交对调申请,然后叫他近期进京处理接收单位的事情。

林野自然欣喜不已,跟杜非凡又聊了一会儿后才结束了通话。

因为之前就做好了随时出门的准备,所以林野没有耽搁多少时间就安排好了生意和家里的一切。

还将李俊峰调到了市里,把烧屋子的活计交给了他,并且叮咛嘱咐了一番。

可李俊峰给乐坏了,白天空闲时能够跟对象在店里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是他巴不得的事儿,不给钱都愿意,何况工资照拿。

潘秀荣清楚二儿子进京的真实目的,也期盼到时候从京城带着放寒假的老闺女回来,这次离别几乎没有多少伤感情绪。

但儿行千里母担忧,东一样西一样的准备着,不知不觉又塞满了一大提包。

程依梦得知林野这次出远门时间也许会长一些,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些方便携带能放住的吃食,以及全国粮票。

现在粮票还没有取消退出流通领域。

若是出差或者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出门,否则去了国营饭店有钱也买不到吃的。

林野虽然明知道到最后也用不上多少,但心里还是暖暖的很感动。

在家人和爱人的送别中,他登上了开往省城的列车。

第二天清晨到达省城以后,林野吃过早饭,略微休息一下,还去了谢三那里定了一些货。

“店里的库存不是很多了,尽快发货吧。”

谢三经过张广财的事以后,在心里越发的把林野当成哥们了,当然满口答应下来。

“放心,林哥,今天我就找人争取发过去。”

“好,你办事我放心。”

林野和谢三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品出来他是個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谢三又继续说道,“林哥,年前太忙了,京城我肯定去不上了,正好你过去,帮我给凡子他们带点特产吧。”

林野痛快的答应了,“没问题啊。你准备吧,我下午三点多的车票。”

“好咧。”

谢三赶忙马不停蹄的去买东西了。

之后,更是不顾林野的反对,坚持的把他送上了火车。

81年的3月份,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铁路春运效率高秩序好,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

从此以后,春运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

现在临近元旦,从北到南的列车上的乘客是真不少,过道上也挤满了人。

谢三不但备了一大包给杜非凡他们的东西,还有一三角兜给林野的吃食。

等列车鸣笛启动以后,林野解开系的活扣,简单的翻了翻。

发觉不止有红肠面包格瓦斯,还有一只烧鸡和两铝饭盒的饺子。

不得不说,谢三真是个讲究的可交之人。

从省城到京城,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中间要跨越几个省份。

没有快车动车的时候,以绿皮火车的龟速要走上许久。

幸好,林野有空间的金手指,不用去忍受舟车劳顿带来的痛苦和疲累。

12月31日上午,火车缓缓驶进了京城火车站。

林野带着两个大包,随着气色都不是很好的旅客们踏上了站台。

首都现在能有零下几度,如果跟林区动辄零下三十度相比,应该算是暖和了太多。

但是人们也都穿着棉衣戴着帽子围巾手套,只是薄款罢了。

林野之前就已经换好了合适这边穿的衣服鞋子,因此一下车倒也没有觉得不习惯。

他很快脚步轻快的出了站。

寻找到了一个稳妥的地方,把手里带的包放进了空间。

之后才轻轻松松的去享用进京以后的第一顿早餐。

一晃几个月过去,京城在林野的眼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如果说最适合来京旅游的季节,肯定不会是冬季。

因为,这时候除了干冷,最美的应该就是雪景了。

可以欣赏到京城跟往常不一样的景色。

纷纷扬扬的雪下在灰瓦的屋顶,干枯的树枝,还有很多建筑物,比如故宫,长城,城墙等等地方,随便一处都是美的像一幅画。

林野吃完了早饭以后,还饶有兴致的拿着相机记录下了很多以后再也看不见的美景。

明天就是元旦了,时间的脚步也踏进了新的一年。

一般单位和学校都会放一天假。

因此林野之后并没有急着找杜非凡,而是去了妹妹的学校。

好几个月只通信联系见不到人,别说思念日益加重的母亲,他有时想起也会很是惦念和担心。

虽然这一世家里经济条件好了,物质上和钱财上不会有所亏欠,但毕竟是个十多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在这边求学,谁知道会不会跟他们报喜不报忧。

林静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二哥要来京城的事情,她跟着两位女同学一起去食堂用搪瓷缸打了饭菜,然后打算带回宿舍吃。

刚拐到了宿舍楼这边,远远的就看到树下站着一道高大挺拔的身影,瞧着有点眼熟。

林静喃喃自语,“这人怎么跟我二哥有点像。”

刘雨彤她们也是见过本人的,都仔细的端详起来。

“还真是很像啊。”

“老四,似乎就是你哥!”

林静这时候也确定了。

她激动狂喜的捧着搪瓷缸朝着前面跑去。

林野之所以到了宿舍楼下,也是想着守株待兔,毕竟大学跟高中可不一样,想要找人并不容易。

他笑眯眯的和似乎变化没有多大的妹妹摆了摆手,然后大步往前迎了一下。

“小妹!”

林静气喘吁吁的到了他面前问道,“二哥!你什么时候到的呀?怎么提前也不跟我通个气!”

时隔好几个月,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她开心兴奋之余,鼻子发酸,眼睛控制不住的湿润了。

林野听出了妹妹最后的语气带着点小委屈和埋怨,安抚的拍了拍她的小肩膀,“我今天才到,有事要办临时决定过来的,担心跟你说了影响学习,所以才直接过来学校找你。”

林静算是勉强接受了他的这番说辞,不错眼珠的盯着林野问道,“家里都好吧?妈挺好的吧?”

“好,都好。”林野岂能看不出这小丫头又多心了,将手里的包朝前递了递,“这里面是咱妈还有你梦姐给你准备的好吃的。”

林静暗松口气,冻得有点红的小脸上也有了更灿烂的笑容,“大老远的带这么多干什么呀?等我们考完试就放寒假了。”

林野刚想说话,这时过来两个小姑娘人未到声先到的打招呼。

“二哥好。”

“你们好。”

林野对妹妹宿舍里的同学,并不算熟悉,但也都见过,温和有礼的寒暄着。

他们站在一起说话的这一幕,落在很多人的眼里。

有知道是林静哥哥的,也有不了解情况猜测他身份的。

林野现在的五感何其敏锐,并不想成为旁人议论的焦点。

“小妹,你把这包东西先送回宿舍吧,我们找个暖和的地方好好说说话。”

“好啊。那二哥你先等我一会儿。”

林静连忙把搪瓷缸交到了离自己最近的女同学手里,然后接过了提包。

林野目送妹妹跟着帮忙的同学一起进了宿舍楼。

又仰头看向了属于她们宿舍的那道窗口。

这个年代跟以后的大学生住宿条件没法比,别说是师大了,就是清华北大也很是简陋狭小。

他虽然没有去过那些学校的宿舍,但也曾看过一些老照片。

林静没有让他等太久,就从楼上跑了下来。

兄妹俩相视而笑,朝着校外走去。

“二哥,刚刚只顾着见到你激动,忘记问你是为什么事临时决定过来的了?”

林野侧头看着多了些书卷气的妹妹,也没有隐瞒,“我是为了自己京城户口的事,顺便也想等你放假一块回去。”

林静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脸上写满了诧异和不解,“二哥,你怎么还想办这里的户口?”

林野又拿出了之前跟母亲讲过的那份说辞,末了说道,“我得早点儿把人娶进门,咱妈才能安心啊,不然总担心这么好的儿媳妇,以后不跟我了。”

林静噗嗤一声的笑了起来,“还真是这样,你都不知道妈私下里给我念叨多少次了。

说做梦都没想到你能找到这么好条件的对象,一天不结婚,这心就一天没有底。”

林野哭笑不得,故意逗趣道,“都怪你梦姐太好了,如果换一个人,咱妈绝对不会这样患得患失七上八下的。”

林静忍不住说道,“太好了也不是人家的错,所以二哥你得努力的追赶,等你们一起考上电大就好了。”

林野好整以暇地吐槽,“我说你这个小丫头怎么会在我过生日的时候送复习资料当礼物,原来是这么迫切的期待啊。”

林静被说的有点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我也是实在不知道送你什么好了,因为二哥你什么都不缺。”

林野笑了笑,“好了,不逗你了,那生日礼物我很喜欢。别光顾着说我了,说说你吧,现在在学校怎么样?老师和同学都好相处吗?”

“都很好啊,每天三点一线,忙碌又充实。”

林静简单的讲了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又按耐不住好奇的追问,“二哥,京城户口那么容易办吗?我可听说好多已经销了户的知青,想要落回来千难万难……”

也许从前林静不知道,但自从到了京城上学以后,耳濡目染的也对这里户口的一些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林野当然了解妹妹说的这种情况。

很多京城的知青花了三分钱轻易注销的户口,在办回的过程中,付出了无法以钱财来衡量的代价,却不一定能成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并且现在已经找好了跟我对调的人。”

林静更好奇了,“你们怎么对调?”

林野耐心的讲了讲流程。

其实对调大概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涉及到户口单位编制手续很繁琐。

但是能够解决夫妻分居两地或者回到家乡等问题,很多人如同大海捞针似的苦寻合适的对调人,付出再多的辛苦和酸甜苦辣也甘之如饴……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