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称帝纪实 143 幼学

作者:枉凭栏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6-03 13:05:08

就在一拨一拨灾民从不同的方向往燕云四州而来的时候, 王徽正坐在燕云侯府书房的紫檀木圈椅里,背后靠着个软绵绵的石青地绣祥云纹迎枕,手里拿着六月份以来云应朔寰四州的财政收支简报, 看得细致, 时不时执了朱笔, 在上头批下几个字。

侯府两个大丫鬟紫笋和雪芽在外间做针线,她们都知道自家主子看公文的时候,是不许旁人打扰的。

忽然外头传来匆匆的脚步声,一人推门而入,脸颊晕红, 尚带薄汗, 六月天的暑气就被带了一些进来, 但马上又被屋中冰块散发的凉意驱散,来人舒服地叹了口气。

“给濮阳参将请安。”两个丫头莺声呖呖。

濮阳荑点了点头,手里拿着一沓纸, 一面往里间走, 一面大声道:“主子!北娄口那边又来了一拨,昨儿晚上已经入了应州城啦。”

王徽“嗯”了一声, 接过她手里的文件, 头也不抬,随手一指让她坐下,紫笋雪芽乖觉地送上凉茶瓜果,又悄没声退下。

文件上是这一拨灾民的大体情况介绍,人口几何, 几家几户,有多少壮劳力,又有多少妇孺和老人,各自有什么特长之类的。

王徽一边看一边拿笔在纸上勾画,口中吩咐不停,“应州人手都差不多了,寰州硅矿场还缺一批劳力,分一拨过去,剩下的就迁到云州,前儿不是又新挖了铁矿和锌矿吗,挑些人帮忙去,记得不要拆户,一家人必须得住在同一个地方才行。”

一边说一边又在纸上划了几道线,招手让濮阳荑近前来,一一指点道:“这几户,嗯,汪家,刘家,曹家,傅家……干农活都是把好手,你让赵玉棠着人去考察考察,得用的话就分去温室干活,应州不行,我记得寰州玉稻室还缺不少人呢吧?若是不得用,就派去麦室或是谷室,玉稻金贵,得小心着种……”

王徽一边说,濮阳荑一边不住点头,她虽然聪明,但主子说的东西多而且快,她也没硬撑着用脑子记,只拿过张纸刷刷刷地写着。

自从去年十一月建成了第一座玻璃温室,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燕云如同一台上满发条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

第一茬温室作物春小麦的生长期比王徽预料中还要短些,二月底就成熟了,比预期要早了半个月,产粮还比往年露天栽种的要多了一大半,亩产已经达到了五百斤。

收割下来的麦穗沉甸甸的,脱粒之后的麦粒颗颗饱满晶莹,散发着清甜馥郁的麦香,只有不到五斤的瘪粒,这样的良产率,也是露天栽种所不能比的。

第一波温室种植试点成功,王徽再也没有顾虑,号令一下,围绕着云应朔寰四州周边的各大工厂,又建起了许多新的玻璃温室,加起来也有一万多亩了,占据了燕云农用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不光是春小麦,高粱、谷子、荞麦、大豆之类的粮食,基本上都进了温室栽种,赵玉棠又特意跑了趟雁门,把占城稻的种子移了一批到燕云,这种旱稻成熟期短,生命力强,抗寒耐旱,放入温室之中更是如虎添翼,不到三个月就能产出一批粮食来,简直比红薯和秋玉米还要快。

虽然口感粗糙,不如江南精米好吃,但北地人也早就习惯了旱稻的口感,虽不如高粱谷子普及度高,到底也是常常上桌的主食,再加上成熟快、产量大,王徽又有意推广,不到小半年的工夫,旱稻在燕云四州就已经颇为流行了。

赵玉棠见天儿带着人下乡走访,几乎不怎么在城里呆,不是跟这个老乡请教田地经验,就是同那个农把式交流种植手法,从永嘉二十五年初就开始忙活,立时五个多月,总算教她捣鼓出了占城稻的改良品种,熟制差不多长,口感却要细腻一些,亩产也比占城稻更多,因稻穗外壳光洁,呈现出浅浅的玉色,王徽就起了个名叫“玉稻”。

目下也不过是刚开始试种,种子就那么一点,还不敢拿去露天栽培,只能专门辟出来一座玻璃温室,以供玉稻生长。

同时加开了这样多的矿场、制造厂,玻璃温室也是一座接一座地建,需要的人手当然越来越多,仅靠燕云四州的原住民,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故而当黄河海河汛期一到,下游各州府水患严重的消息一传过来,王徽立刻就精神大振起来。

不是说她就喜欢自然灾害,只是因为有地方遭灾,就必然会有难民,这难民一多了,那可就是现成的人手啊。

反正这将近一年的工夫,燕云粮食储备早已足够,各地大仓里堆满了一袋一袋脱好粒、晒干了的粮食,玉米粒子、小麦、旱稻、高粱谷子豆类等等各式各样的粗粮,若要燕云人自己吃,只怕得吃个五六年才能吃得完。

眼下的燕云,虽说工农业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毕竟是王徽揠苗助长式的催熟,大部分的银钱和粮食都握在官府手中,老百姓虽然日子过得也不错,手里却并没有太多剩余的东西,故而商品经济萌芽全未出现,这些多余的商品,自然也很难消耗下去。

而眼下大批灾民涌入,却正是王徽盼了很久的机会。

矿场、制造局、农田、温室全都缺人,大量的灾民正如及时雨一般,顷刻间就缓解了燕云四州用人荒的窘境,薪酬仍旧以粮食付给,数量视所做活计的难度和体力劳动强度而定。

如此,王徽一手以工代赈玩得熟极而流,既不耽误工农业发展,又能把余粮消耗掉。

在燕云四州务工满一年,就可以把每月领到的粮食折换成银钱,同时也有了资格购买四州附近无主的荒地,当然,这些都是经过王鸢等人勘测过,绝非埋有矿藏的农业用地,由燕云卫所衙门做主,以低于市价三倍的价格卖给灾民们。

若有不想在燕云定居的灾民,自然也是去留随意,只不过同样要务工一年以上,才有资格申请离城回乡。

若有那等既想扎根燕云、却又不想再种地的人家,卫所也会拨给一小笔本金,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发下去,视款项多寡而定下不同的还款期限,用以扶持灾民做些买卖营生。

矿场和制造局的劳力主要以男性为主,女性却也不是没活可干,同样可进去做些浆洗烧饭之类的活计;而玻璃温室却是男女皆可做活,只要手底下利落,农活干得好,就都有可能被拨到温室去。

至于孩子们,也不能呆在家里发霉。

年初的时候,王徽就在四个州各自兴建了一所幼学,聘请了好些个屡试不第的老儒做西席,主要课业就是识字开蒙,还有一些比较浅显的经籍知识。

授课对象是五到十岁的孩童,五到七岁启蒙,八到十岁学经,有教无类,不论贫富,不论男女,只要孩子年龄到了,就可以送到幼学里读书识字,当然——卫所提倡而不强制,全凭自愿。

不过既然是自愿了,也就难免会有人家嫌麻烦,完全不让自家孩子去上学;又或是有那重长轻幼、重男轻女的,只把自家儿子送去读书,女孩的入学率远低于同龄的男孩。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目前燕云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虽然有所发展,却远远未臻完善,义务教育暂时是搞不起的,入学的这些孩子,每人每年要交五钱银子的束脩,用于支付先生们的薪酬以及幼学的建设。

富户自然不必多说,若有那家贫交不起的,一样可以向卫所衙门贷款交学费。若由父母务工来偿还,则利息会低一些;若由孩子毕业之后自己来偿还,利息则会高一些,但无论如何,也都是能令人接受的数字。

对此,王徽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等再过几年,燕云真正富庶了,自己手里的权责也更大一些之后,义务教育的兴起也是必然,教育程度不一定太高,年限也不一定特别长,但至少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免费识字,尽量降低燕云的文盲率。

当然,既然都免费了——那也就难免要强制一下了,不论男女,不论长幼,到了年纪,就必须得送到幼学里开蒙。

而考虑到燕云如今的物力,再加上政治方面的多重管制,王徽暂时还不打算兴建比幼学更高等级的学府,孩子们满了十岁之后就毕业,接下来是务工务农,还是继续攻读诗书考取功名,就全看他们自己了。

每个州的幼学占地都颇大,本地人的孩子入学之后,尚有不少余裕,王徽也是充分考虑到日后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口入住,才特意留出了地方。

目前水灾爆发已将近两月,燕云广开门户接纳灾民也有一个多月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分流到矿场、制造局、农田、温室、幼学之中,各司其职,各履其行,繁而不乱,忙而有序,每个人都是燕云这台精密机器中的零件,渺小而重要,无足轻重却又不可或缺。

濮阳荑仍然埋头刷刷刷记着笔录,外头又传来赵玉棠和姚黄的说话声,脚步里透着急切,其中还掺着丫鬟请安的声音。

却不知又有什么事要过来报备。

但不管是什么,总归不会是坏事就是了。

王徽轻轻笑了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唉……又替换晚了orz

以后不定点了,反正肯定会在你们上班/上学之前替换完的【笑哭 166阅读网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